2018年,国际医疗创新与研究协会在香港正式注册成立。彼时,全球医学领域正处于从临床单点突破向数据驱动协同创新过渡的关键时期。该协会以医学研究为核心,以推动国际标准共建、促进高水平人才流动、支持科技转化应用为战略目标,在多国权威学术机构与医疗单位的共同倡议下诞生。七年来,协会逐步从一项区域性合作倡议,发展为一个制度完善、影响力覆盖全球40余国家与地区的国际性医学研究平台。
据记者梳理,自成立伊始,该协会即确立了“高门槛、强筛选、跨学科、伦理导向”的基本治理框架。在组织架构上,协会实行理事会领导制,结合学术委员会与伦理审查机制,确保每一项研究与标准工作都具备独立性、透明度与国际适配能力。协会设有学术事务部、临床研究中心、标准研究组、国际合作办公室等职能板块,搭建起从研究设计到政策建议、从人才培养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协作链条。
协会坚持开放但不放任的会员制度,明确会员必须由现任理事推荐,具备重大研究成果、临床主导经验或技术标准制定背景。截至2024年底,协会累计吸纳学术会员1196人,临床会员847人,机构会员128家,遍及亚洲、欧美与中东地区。其背后所凝聚的科研与临床资源,已成为国际医学高质量协作的重要智力池。
在研究推进机制方面,协会构建了“项目征集—联合立项—阶段评估—成果备案”的标准化流程。每年发布平均30余项面向会员单位的研究征集公告,覆盖AI医学、再生医学、重大感染病控制、个体化诊疗等方向。已成功支持195项研究项目完成实施并进入转化阶段,其中47项技术成果进入临床试点,18项通过第三方标准机构合规审评。
与此同时,协会在标准与政策建议领域也不断展现全球影响力。其主导起草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流程安全评估指南》《国际临床研究数据脱敏操作参考标准》已被多国监管机构采纳试行。2022年,协会成为唯一以非政府身份被邀请列席世界卫生大会的亚洲医学科研平台,提出的“加强全球医学伦理制度衔接机制”议题被写入大会预备报告。
在全球合作方面,协会与WHO、FDA、EMA等机构保持长期对话机制,并与哈佛医学院、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等设有跨国联合实验室或合作课题组。2023年,协会启动的“青年医学研究者国际成长计划”首次实现中美欧三方联合培养通道,为35名优秀青年学者提供跨区域实战平台与海外访学机会。
2024年起,协会全面上线医学成果图谱平台,以可视化方式记录全球医学创新贡献轨迹,标示数据联系、机构协作模式与技术演化逻辑。平台基于协会多年来积累的研究与标准成果开发,为会员提供洞察趋势、分析方向、定位资源的决策辅助工具,提升医学决策系统的前瞻能力与全球联动效率。
如今,国际医疗创新与研究协会已不仅是一个“发表论文、评审课题”的学术组织,而是在悄然塑造一种新的国际医学合作逻辑。其背后所传递的是一种对科研质量的尊重,对伦理边界的坚持,对人才体系的战略重塑,对行业秩序的积极影响。在医疗科技加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个稳健、克制、专业化的机构,或许正是全球医学秩序得以自洽升级的重要支撑。
Copyright 2025 国际医疗创新与研究协会